《新聞透視》:「將母來諗」(2022.05.07)

Full text at MasterInsight.com 灼見名家全文: 《新聞透視》:「將母來諗」
Short-link 鏈接本頁: https://wp.me/p28B6z-oa

作者: 黃賢 標籤: 品味歷史 Back to Menu 目錄 Download下載

作者母親楊忠琰,是香港早期女記者、編輯、電視編導之一。

 

家慈年前高壽仙逝,本是家事,唯見證百年,又曾是香港早期女記者、編輯、電視編導,更開辦香港第一個電視新聞節目,不妨分享點滴,為母親節助慶。

身處歷史夾縫  練就一身定力

她本名楊忠琰,筆名楊怡,同事多稱她為楊姨。上世紀50年代末加入《星島日報》,1968年轉到全球最早的有線電視之一的香港麗的呼聲(Rediffusion, RTV),任新聞編導。1969年,社會環境開始寬鬆,她推出《新聞透視》,每周一集,放眼世界、剖析時事,是一創舉。也反映她一生處在新舊、是非的夾縫,練就看準方向的定力。

她出自湖南大戶,生在北京。父親學礦業工程中英貫通,母親卻封建保守只講土話;如此結合是時代的產物,也造成她的童年創傷:剛被母親強制裹腳,瞬即自行解放,一場持久戰,最後宣布獨立。也難免造成後遺症,直至彌留前才讓醫護碰她的腳。

而成長時目睹的各種社會怪現象,更鍛煉出洞悉是非,不為所動的性格,有利從事新聞行業。她是獨生,母親身體不佳,很早就要持家。父親當過銀行經理,管過大型礦業,還負責接收日佔資產,家裏接近「熙來攘往,轂擊肩摩」[1],可以説都見過,不爲所惑。[2]

留港重投新聞行業

1949年和我父親結婚,回中山拜祠堂,內地解放,便留在香港。我和哥哥上學,生活穩定,不甘流於交際,重拾在南京上金陵女子大學時辦電台的癮頭,再度投入新聞行業。我父親壯年早逝後,也以此養家。

 

上世紀50年代,香港新聞界幾乎是全男班,雖有熟人介紹,入行還諸多障礙,申請進《星島日報》時,還擾攘一段,幸好面試時即興寫的一篇文章被老闆胡仙看上才被錄用,從底層開始,舉凡謀殺、搶劫、空難都要立即出動,好不熱鬧。也有環島步行、歌唱比賽等軟性活動,還當上司儀。

特殊機遇是一對一採訪。60年代,香港經濟起飛,國際往來越發重要,除了國際演藝巨星來表演(我有披頭士的獨家照片),還有很多政商人員來港探討合作前景,是極好新聞題材。胡仙發現我母親能用英語採訪[3],自備座駕,必要時還能拍照,是理想的高級廉價勞工,遂在婦女版,不定期報道駐港政商界的家庭生活,她也晉升為編輯,採訪對象網羅港督、外國領事、外商等等的夫人。

採訪港督柏立基一家後,其女兒Barbara有關兒時照片的來信。

應邀加入麗的新聞部

1968年8月,應《麗的呼聲》節目總監鍾啓文和新聞部主管潘朝彥之邀,加入電視新聞部,不僅要筆耕,還要操作控制台,技術性較強,是此前上課惡補的成果。但胡仙不放人,打兩份工,拖了一陣,幸好《麗的》也夠通融。入職先為初級監製(Junior Producer),負責早晚新聞、天氣製作播出,也幫忙整理一些新聞資料。

1968是香港歷史的一個轉捩點。左派暴動進入尾聲,盡失人心,不僅因其暴力血債,還因其封閉愚昧。可幸當權者在高壓管治和懷柔施政之間正確選擇後者,落實多項順民措施,促進香港的經濟轉型,新聞界也贏來整整50年的百家齊放。

《麗的》也順應潮流,由我母親當編導,領銜年輕精幹的團隊,籌辦香港第一個電視時事節目,1969年5月啟播,每周一輯30分鐘,旨在開拓視野,深入淺出,真的做到放眼世界,由她命名《新聞透視》[4]。就借當年的《工商日報》報道作介紹:

 

〈年輕學子歡迎新聞透視〉

「新出爐的節目《新聞透視》今晚又會在銀幕上教大家欣賞得到。只要看過這節目的内容,便會曉得它可不是容易安排出來的,因爲對一件新聞性的事件作深入的分析與透視,固得作上一番深入的檢討和組織功夫,對一件新聞事件或一個新聞人物作詳細的介紹,也要做上許多搜集和編輯工作,所以,編導楊忠琰負的這個擔子可是十分重的,不過,它對電視觀衆作的貢獻,則是十分重大,因爲,由此可以使人對每個節目提供的新聞内容,都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,對於青年學子,是會更爲得益良多的。」

除了介紹新題材,還適時跟進分析、深入透視,如埃及納薩總統之死接上中東形勢的介紹。見1970年10月6日之《工商日報》:

節目很成功,但新生事物也得拜託天時地利人和。節目不是法定的新聞報道,嚴格説不歸新聞部管,卻又不是文藝創作,更不歸節目部管,只好自創獨立空間,借用前者的資源和後者的時段。幸好兩個部門領導都認可支持,加上一班得力夥計才能成事。

也要面對經費的問題,要自找贊助商,但很快就能自給,隨後更由發明複印機的蘭克施樂公司(Rank Xerox)獨家贊助。1973年節目還升級為《蘭克施樂 新聞透視》,該公司爲此專門出版月刊配合,皆大歡喜。見1973年2月19日之《華僑日報》:

 

然而好景不長,幾年後舊的收費有線黑白畫面,終究不敵新的免費彩色無線廣播,電台高層卻步履蹣跚,人心惶惶思退,恍如抗戰時情景,她也於1973年8月遞信辭職。其實去意已久,見諸和招攬她加入《麗的》的鍾啓文(已離任)的通訊:

忠琰:
……
麗的呼聲近況正如你所説,很似中國歷史的過程。現在每月要虧150餘萬。但劏雞佬昏君仍是執迷不悟,待他醒時國家已亡了。待「佳視」一開始,麗的將更慘矣。
……

啓文 上
4月9日

離職後,她開始做生意,改革開放後内地業務還不少;但我出事後,她決定退休,周遊各地,頤養天年。雖然職業病式天天看報、看新聞,卻不談時事不投票。

願當無言老師  培養匡時濟世的醫師

晚年突來奇想,決定放棄和我父親永久合葬,執意當無言老師,祈冀培養出匡時濟世的醫師。

斯人已矣,適逢母親節,有感而發。《詩》云:「是用作歌,將母來諗」。

謹頌 天下母親安康順意!

註:

  1. 《官場現形記》語。也體驗過企業裙帶關係勾心鬥角人情冷暖。父親負責金城銀行聯營的西北煤炭業務,屬下的會計是銀行領導的親戚,企圖以誣告上位,平常家裏説客熙攘,一時頓變冷清。幸好總行的調查證明清白,調離誣告者,調查員更願意留下跟他工作。
  2. 她一般談話,往往以否定口氣「唔係」應對,我也受傳染,社交有時帶來問題,但當策略顧問時,客戶特別欣賞。
  3. 英語是她在四川自流井(自貢)上蜀光中學時學的。該校由張伯苓按南開精神辦理,與當地學校迥異,用很多英語教材。去四川,因當年華東沿海淪陷,打擊了鹽的生產,原來的鹽,包括由全國最大的永久黃集團所生產的,被轉運到日本,鹽價飆升,導致浮腫病等等問題。永久黃的負責人范旭東,委任唐漢三到自流井開採井鹽。唐是父親的老師,委任他管廠務。在那裏她也有機會目睹社會的極端反差:土法製鹽和現代技術之爭,地方派系矛盾等等都鬧到家裏。
  4. 我一直以爲這就是無綫電視《新聞透視》的前身,是在撰寫訃聞時才被告知二者完全獨立,取名相同僅是英雄所見略同。

沒有新聞自由,社會難免藏污納垢。
未能透視施政,官場必定積癰養奸。

Back to Menu 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