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9月3日:想起國旗、國歌 (2015.8 摘要)

Wong-26082015-cover


Shortlink 鏈接本頁: http://wp.me/p28B6z-8h

《灼見名家》連接: 9月3日:想起國旗、國歌

作者: 黃賢 標籤: 品味歷史 Back to Menu 目錄 Download下載

摘要:

9月3日,香港新聞焦點必定環繞兩件事:早上北京抗戰勝利閱兵、傍晚深圳中港足球大戰。兩件事,一南一北,一個講和平另一講戰鬥,原本是風馬牛不相及,但有一個共同點:二者都要尊重國旗、國歌。

國旗、國歌是國家的象徵和標誌,雖然其符號内涵往往被無限外延,容易被刻意過分解讀,甚至走向反面,尤其是在還在尋找恰當定位的國度。但敬之是正路,俗言:「禮多人不怪」。
 

先説中港大戰

從三個層次思考問題

  • 第一個層次,但最不重要的,是考慮利害得失。譬如挨駡…。
  • 第二層次,是角色的問題。宣泄表態哪怕是對的、有必要的,也要講求創意…。 
  • 第三層次,也是最重要的,是認同的問題…。

香港和國旗、國歌的淵源是探討認同的好例子,因爲五星紅旗和《義勇軍進行曲》還未成爲國歌、國旗前,其人其事就和香港關係密切…。

綜上所説,前世今生因果是非好壞,理不清斷更亂,卻都是香港基因的一部分。我只有一個建議:多研究、多思考而後行。

再説北京閲兵

閲兵儀式雖然動員上萬雄赳赳氣昂昂的軍人,展示各種最新最尖銳的裝備,但其真正的主角,是官兵戰士們誓死要保衛的國家,和國家的象徵和標誌:國旗。

中國閲兵的格式已基本定型

各國因應其體制、文化、地形等特色必須作出微調。感覺對國旗不夠敬重,也是由此而起…。

閲兵程序可增加向國旗示意的環節:首長座駕開出天安門門洞後,可直綫向南開到長安街中綫前稍作停頓。此時,首長向國旗致注目禮。

有沒有困難?有沒有先例?效果會好嗎?…

後記

我究竟希望中國隊贏,還是香港隊贏?… …

全文:

國家最怕處於高峰,因爲往後就是走下坡。地方偶爾能贏,説明潛龍在田,有後勁。蓄精銳於民,才能長治久安,不是一時輝煌、曇花一現

9月3日,香港新聞焦點必定環繞兩件事:早上北京抗戰勝利閱兵、傍晚深圳中港足球大戰。兩件事,一南一北,一個講和平另一講戰鬥,原本是風馬牛不相及,但有一個共同點:二者都要尊重國旗、國歌。

國旗、國歌是國家的象徵和標誌,雖然其符號内涵往往被無限外延,容易被刻意過分解讀,甚至走向反面,尤其是在還在尋找恰當定位的國度。但敬之是正路,俗言:「禮多人不怪」。

先説中港大戰(我再獻媚,也不至於稱之爲「内地香港」大戰)。

日前香港對不丹和馬爾代夫兩場世界盃外圍賽,有部分港隊球迷向國歌報以噓聲。我不願意妄作評論或建議,但總覺得是不對的,只希望球迷們日後能從多幾個「層次」去掂量9.3的行爲:

從三個層次思考問題

 第一個層次,但最不重要的,是考慮利害得失。譬如挨駡(當然被某些人罵可不一定是壞事)。又譬如:人寡勢眾,會吃虧。再譬如:國際足協警告,日後再犯可能要罰款、閉門比賽⋯⋯但該做就要做,關鍵是所做的對不對。這既有是非問題,也有觀感問題,希望大家多思考。

第二層次,是角色的問題。宣泄表態哪怕是對的、有必要的,也要講求創意,否則很瘀。相反,若出其不意,强調香港核心價值,講文明(不留垃圾更不隨地吐痰),遵循國際準則(奏國歌時肅穆起立),講體育精神(雙方好球都讚),做個好客人(入境問禁),則更能體現生活方式優越。

第三層次,也是最重要的,是認同的問題。認同本身就很多層次,而各層次往往盤根錯節,不一定相互排斥,須全面從深層次思考定位。香港和國旗、國歌的淵源是探討認同的好例子,因爲五星紅旗和《義勇軍進行曲》還未成爲國歌、國旗前,其人其事就和香港關係密切。

香港和國歌、國旗的淵源

 香港人曾參與制定國旗: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設計組,就有香港人,港人應以爲傲。他是陳乙明,香港華人會計界的泰斗之一。抗戰前後,陳氏夫婦還緊密配合宋慶齡和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,參與很多濟世公義活動,難免令人懷緬歷史。

國歌搞手在香港:《義勇軍進行曲》是電影《風雲兒女》的主題曲。說是由司徒惠敏一手撮合,一點也不過分:他是地下黨的電影領導小組成員,發行公司是他堂兄辦的,錄音由他負責,還是影廠主任⋯⋯連曲作者聶耳在日本定稿後寄回上海時也是收件人。

怎樣和香港扯上關係?司徒氏還是30年代重振香港粵語電影的重要人物,影響迄今。別的不説,他1938年在香港用粵語拍的《血戰寶山城》,首先起用曹達華爲主角。不看粵語長片,不知曹探長是何許人,可去現在有官商勾結嫌疑的星光大道看看第一批手印,了解他對當下演藝界的影響。當年國民政府禁止用粵語拍電影,《血戰》成了突破口,粵語再度風靡内地。順便一説,抗戰期間,香港拍的「愛國抗日」影片不僅全國最多,個別還成了經典。

國旗和黑道

 當然,難免有黑暗一面,例子可順手拈來:選定國旗後四天,香港第一次慶祝國慶升國旗,其中一個主要場地(玉器街)的負責人就是黑道。而2003年後,周永康主持的公安部領導,就勾結香港的黑道,三教九流也可打着國旗辦事,其禍害影響迄今。習近平在内地打貪查黑,若不在香港清淤,最後難免又一次曇花一現。

綜上所説,前世今生因果是非好壞,理不清斷更亂,卻都是香港基因的一部分。我只有一個建議:多研究、多思考而後行。

再説北京閲兵

 9.3抗戰勝利閱兵,是建國後第15次國家級閲兵。但仔細重複看了歷次閲兵影片,總覺得1999以來兩次閲兵,感觀上似乎有點不對,對國旗不夠敬重。究竟有什麽不對?

閲兵禮儀,各國都是先閲兵式,後分列式,即先由檢閲首長在閲兵指揮員的陪同下檢閲部隊,在受閲部隊前通過,然後受閲部隊各方隊依次在主禮臺前通過,接受檢閲。

閲兵儀式雖然動員上萬雄赳赳氣昂昂的軍人,展示各種最新最尖銳的裝備,但其真正的主角,是官兵戰士們誓死要保衛的國家,和國家的象徵和標誌:國旗。

中國閲兵的格式已基本定型

閲兵先由大會主持宣布儀式開始,奏國歌升國旗鳴禮炮(日後應確定由地方領導主持,才符合現代國家規範。譬如香港回歸時,解放軍進入香港,是由香港警方在邊境迎迓然後引領入營才合乎憲政)。

跟着,檢閲首長坐車通過天安門城樓下面的中門門洞駛出,過了金水橋,在長安街向東(左)拐,停車聽取閲兵指揮員報告一切就緒,開始閲兵式。檢閲完畢,回到城樓,或許還發表演説,然後開始分列式。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MR-hPpQXfM  可截取00:00到00:48)

各國因應其體制、文化、地形等特色必須作出微調。感覺對國旗不夠敬重,也是由此而起。

天安門布局變了

天安門城樓建構,是古代重檐歇山式頂,不像西方建築,樓頂不能豎旗杆挂國旗,所以國旗矗立在天安門跟前,長安街南端。從開國到1991年,用的都是同一根才22.5米的旗杆(當年技術所限,用四根自來水管焊接而成,不是獻媚所説的19.49米),對應高34.7米的天安門,顯得渺小(文革期間重建後,天安門增高了一米)。但1991新建的旗杆是32.6米,足足升高了44%。

增高44%影響可大了,改變了整個廣場的布局,特別在首長從天安門門洞駛出時。以前旗杆較矮,迎面看到的是旗杆後面較高的人民英雄紀念碑,國旗並不顯眼,按既定程序駛出左拐閲兵並不失禮。但現在國旗高了一大截,成了視野的焦點,愈接近愈明顯;如果照舊直衝國旗卻又視而不見,置之不理,真的有點那個。

圖由作者提供,從上至下分別為1950、1976、2015年的閱兵情況。

建議微調閲兵程序

閲兵程序可增加向國旗示意的環節:首長座駕開出天安門門洞後,可直綫向南開到長安街中綫前稍作停頓。此時,首長向國旗致注目禮。然後座駕繞小彎向東,接上原來程序。其實,首長仰首致禮時,從下而上,用長焦拍個照,很可能成爲整個檢閲的附圖。

有沒有困難?現在的車有動力轉向,不必仿古繞大圈。了不得稍微調整樂隊的位置,就能騰出空間。

有沒有先例?有。2007年胡錦濤在香港檢閲駐港部隊時,就步行到八一軍旗前行注目禮。(見錄像  http://www.thjunshi.com/jsls/2015/2/4/40802.shtml  可截取00:48 到01:04)

效果會好嗎?可比照俄羅斯的做法。2006年國家重新構建後,衛國戰爭勝利閲兵增加了國旗元素,由兩組儀仗隊高舉國旗和勝利旗幟,一前一後,用四分多鐘,以正步慢步橫跨330米的紅場,其效果勝過一打社論。今年五月習總書記出席70年閲兵,應有第一手經驗;唯一的改變,是勝利旗幟在前國旗在後,向70年致意。(見錄像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rSzCnz9Sic 05:18)

離開檢閲還有一周,有足夠時間推敲綵練,事在人爲。俗言:「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」其實,反之亦然。所以孔子修《書經》,早就説了:「赫赫師尹,民俱爾瞻。」

後記

我究竟希望中國隊贏,還是香港隊贏?

中國隊贏,是道理。香港隊贏,是前景。

國家最怕處於高峰,因爲往後就走下坡。地方偶爾能贏,説明潛龍在田,有後勁。蓄精銳於民,才能長治久安,不是一時輝煌、曇花一現。

Back to Menu 目錄